主題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六祖壇經:金庸(1)般若及貢獻(20220822)

                                          10 / 10086
                                          累計簽到:417 天
                                          連續簽到:5 天

                                          336

                                          主題

                                          3170

                                          帖子

                                          2萬

                                          積分

                                          超級版主

                                          煙波釣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積分
                                          2361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時間 2022-7-30 07:37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閱讀模式 |帖子模式

                                          六祖壇經專供群
                                          六祖壇經統一標準法本

                                          團結出版社印次
                                          2021年9月第6次印刷

                                          相關鏈接
                                          六祖壇經:金庸(2)創作與壇經
                                          六祖壇經:金庸(1)般若及貢獻

                                          金庸佛學著作連載:談色蘊
                                          六祖壇經:偈子集(專供群)
                                          六祖壇經:資糧集(專供群)
                                          六祖壇經:經文版(非標準)
                                          作一個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復 收藏

                                          使用道具 舉報

                                          累計簽到:417 天
                                          連續簽到:5 天

                                          336

                                          主題

                                          3170

                                          帖子

                                          2萬

                                          積分

                                          超級版主

                                          煙波釣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積分
                                          23619
                                          沙發
                                           樓主| 發表時間 2022-7-30 07:54
                                          天龍八部
                                          文 / 金庸

                                          天龍八部”這名詞出于佛經。許多大乘佛經敘述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龍八部參與聽法。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是形貌似人而實際不是人的眾生。“天龍八部”都是“”,包括八種神道怪物,因為以“天”及“龍”為首,所以稱為“天龍八部”。八部者,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呼羅迦。

                                          ”是指天神。在佛教中,天神的地位并非至高無上,只不過比人能享受到更大、更長久的福報而已。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無常,天神的壽命終了之后,也是要死的。天神臨死之前有五種征狀: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第五個征狀或說是“玉女離散”),這就是所謂“天人五衰”,是天神最大的悲哀。帝釋是眾天神的領袖。

                                          ”是指龍神。佛經中的龍,和我國傳說中的龍大致差不多,不過沒有腳,有時大蟒蛇也稱為龍。事實上,中國人對龍和龍王的觀念,主要是從佛經中來的。佛經中有五龍王、七龍王、八龍王等等名稱。古印度人對龍很是尊敬,認為水中生物以龍的力氣最大,因此對德行崇高的人尊稱為“龍象”,如“西來龍象”,那是指從西方來的高僧。古印度人以為下雨是龍從大海中取水而灑下人間。中國人也接受了這種說法,歷本上注明幾龍取水,表示今年雨量的多寡。龍王之中,有一位叫做沙竭羅龍王,他的幼女八歲時到釋迦牟尼所說法的靈鷲山前,轉為男身,現成佛之相。她成佛之時,為天龍八部所見。

                                          夜叉”是佛經中的一種鬼神,有“夜叉八大將”、“十六大夜叉將”等名詞。“夜叉”的本義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輕靈、秘密等意思。《維摩經》注:“什曰:‘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二、在空虛,三、天夜叉也。’”現在我們說到“夜叉”都是指惡鬼。但在佛經中,有很多夜叉是好的,夜叉八大將的任務是“維護眾生界”。

                                          乾達婆”是一種不吃酒肉、只尋香氣作為滋養的神,是服侍帝釋的樂神之一,身上發出濃冽的香氣。“乾達婆”在梵語中又是“變幻莫測”的意思,魔術師也叫“乾達婆”,海市蜃樓叫做“乾達婆城”。香氣和音樂都是縹緲隱約,難以捉摸。

                                          阿修羅”這種神道非常特
                                          別,男的極丑陋,而女的極美麗。阿修羅王常常率部和帝釋戰斗,因為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好食物,帝釋有美食而無美女,互相妒忌搶奪,每有惡戰,總是打得天翻地覆。我們常稱慘遭轟炸、尸橫遍地的大戰場為“修羅場”,就是由此而來。大戰的結果,阿修羅王往往打敗,有一次他大敗之后,上天下地,無處可逃,于是化身潛入藕的絲孔之中阿修羅王性子暴躁、執拗而善妒。釋迦牟尼說法,說“四念處”,阿修羅王也說法,說“五念處”;釋迦牟尼說“三十七道品”,阿修羅王偏又多一品,說“三十八道品”。佛經中的神話故事大都是譬喻。阿修羅王權力很大,能力很大,就是愛搞“老子不信邪”、“天下大亂,越亂越好”的事。阿修羅疑心病很重,《大智度論·卷三十五》:“阿修羅其心不端故,常疑于佛,謂佛助天。佛為說‘五眾’,謂有六眾,不為說一;若說‘四諦’,謂有五諦,不說一事。”“五眾”即“五蘊”,五蘊、四諦是佛法中的基本觀念。阿修羅聽佛說法,疑心佛偏袒帝釋,故意少說了一樣。

                                          迦樓羅”是一種大鳥翅有種種莊嚴寶色,頭上有一個大瘤,是如意珠。此鳥鳴聲悲苦,以龍為食。舊說部中說岳飛是“大鵬金翅鳥”投胎轉世,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它每天要吃一個龍王及五百條小龍。到它命終時,諸龍吐毒,無法再吃,于是上下翻飛七次,飛到金剛輪山頂上命終。因為它一生以龍(大毒蛇物
                                          為食,體內積蓄毒氣極多,臨死時毒發自焚肉身燒去后只余一心,作純青琉璃色

                                          緊那羅”在梵語中為“人非人”之意。他形狀和人一樣,但頭上生一只角,所以稱為“人非人”,善于歌舞,是帝釋的樂神

                                          摩呼羅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頭

                                          這部小說以《天龍八部》為名,寫的是北宋時宋、遼、大理等國的故事。《天龍八部》修訂版,一九七八年完成,《天龍八部》新修版,二零零二年十一月完成。

                                          大理國是佛教國家,皇帝都崇信佛教,往往放棄皇位,出家為僧,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十分奇特的現象。據歷史記載,大理國的皇帝中,圣德帝、孝德帝、保定帝、宣仁帝、正廉帝、神宗等都避位為僧。《射雕英雄傳》中所寫的南帝段皇爺,就是大理國的皇帝。《天龍八部》的年代在《射雕英雄傳》之前。本書故事發生于北宋哲宗元祐、紹圣年間,公元1094年前后。

                                          天龍八部這八種神道精怪,各有奇特個性和神通,雖是人間之外的眾生,卻也有塵世的歡喜和悲苦。這部小說里沒有神道精怪,只是借用這個佛經名詞,以象征一些現世人物,就像《水滸》中有母夜叉孫二娘、摩云金翅歐鵬。

                                          佛教認為:世間一切無常,眾生
                                          (包括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除非修成“阿羅漢”,否則心中都有“貪、癡、嗔”三毒,難免無常之苦。

                                          本書所敘述的人物都是常人喜、怒、哀、樂、愛、惡、悲、愁等情感不異常人),書中所述史事大致正確,人物有真有假,故事則為虛構,人物情感力求真實。但書中人物很多身具特異武功或內功(有很多是超現實的,實際人生中所不可能的),又頗有超現實的遭遇(有些人性格極其奇怪),因此以“天龍八部”為書名,強調這不是現實主義的,而是帶有魔幻性質、放縱想象力的作品(許多武俠小說都是這樣)

                                          “天龍八部”本來就是神話性的,佛陀說法也多半以神話性的人物做譬喻,有一種比較抽象的含義。抽象則內容較為廣泛,包含的范圍較大,不像具體之人與事有特定所指。

                                          本書內容常常涉及佛教,但不是宗教小說,主旨也不在宣揚佛教。因書中角色信仰佛教者甚多,且有出家之僧侶,因之故事不能不帶到佛教。

                                          大乘佛教含義極廣,不單以人世為然,天上地下,無所不包。做人固然苦,做牛做馬、做鬼做神也都苦。大乘佛法原是從印度部派佛法的“大眾部”演變而來,其中包含了不少古印度民間的原始傳說和信仰,現代人或覺其若干部分為迷信而不可信,但古老信仰常為象征,往往含有更廣泛的真義。


                                          百度資料:天龍八部
                                          作一個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累計簽到:417 天
                                          連續簽到:5 天

                                          336

                                          主題

                                          3170

                                          帖子

                                          2萬

                                          積分

                                          超級版主

                                          煙波釣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積分
                                          23619
                                          板凳
                                           樓主| 發表時間 2022-7-30 08:19
                                          《金庸作品集》序
                                          文 / 金庸

                                          小說是寫給人看的。小說的內容是人。

                                          小說寫一個人、幾個人、一群人或成千成萬人的性格和感情。他們的性格和感情從橫面的環境中反映出來,從縱面的遭遇中反映出來,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關系中反映出來。長篇小說中似乎只有《魯濱遜飄流記》,才只寫一個人,寫他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但寫到后來,終于也出現了一個仆人“星期五”。只寫一個人的短篇小說多些,尤其是近代與現代的新小說,寫一個人在與環境的接觸中表現他外在的世界、內心的世界,尤其是內心世界。有些小說寫動物、神仙、鬼怪、妖魔,但也把他們當做人來寫。

                                          西洋傳統的小說理論分別從環境、人物、情節三個方面去分析一篇作品。由于小說作者不同的個性與才能,往往有不同的偏重。基本上,武俠小說與別的小說一樣,也是寫人,只不過環境是古代的,主要人物是有武功的,情節偏重于激烈的斗爭。任何小說都有它所特別側重的一面。愛情小說寫男女之間與性有關的感情,寫實小說描繪一個特定時代的環境與人物,《三國演義》與《水滸》一類小說敘述大群人物的斗爭經歷,現代小說的重點往往放在人物的心理過程上。

                                          小說是藝術的一種,藝術的基本內容是人的感情和生命,主要形式是美,廣義的、美學上的美。在小說,那是語言文筆之美、安排結構之美,關鍵在于怎樣將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某種形式而表現出來。什么形式都可以,或者是作者主觀的剖析,或者是客觀的敘述故事,從人物的行動和言語中客觀地表達。

                                          讀者閱讀一部小說,是將小說的內容與自己的心理狀態結合起來。同樣一部小說,有的人感到強烈的震動,有的人卻覺得無聊厭倦。讀者的個性與感情,與小說中所表現的個性與感情相接觸,產生了“化學反應”。

                                          武俠小說只是表現人情的一種特定形式。作曲家或演奏家要表現一種情緒,用鋼琴、小提琴、交響樂或歌唱的形式都可以,畫家可以選擇油畫、水彩、水墨或版畫的形式。問題不在采取什么形式,而是表現的手法好不好,能不能和讀者、聽者、觀賞者的心靈相溝通,能不能使他的心產生共鳴。小說是藝術形式之一,有好的藝術,也有不好的藝術。好或者不好,在藝術上是屬于美的范疇,不屬于真或善的范疇。判斷美的標準是美,是感情,不是科學上的真或不真
                                          (武功在生理上或科學上是否可能),道德上的善或不善,也不是經濟上的值錢不值錢,政治上對統治者的有利或有害。當然,任何藝術作品都會發生社會影響,自也可以用社會影響的價值去估量,不過那是另一種評價。

                                          在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的勢力及于一切,所以我們到歐美的博物院去參觀,見到所有中世紀的繪畫都以圣經故事為題材,表現女性的人體之美,也必須通過圣母的形象。直到文藝復興之后,凡人的形象才在繪畫和文學中表現出來,所謂文藝復興,是在文藝上復興希臘、羅馬時代對“人”的描寫,而不再集中于描寫神與圣人。

                                          中國人的文藝觀,長期以來是“文以載道”,那和中世紀歐洲黑暗時代的文藝思想是一致的,用“善或不善”的標準來衡量文藝。《詩經》中的情歌,要牽強附會地解釋為諷刺君主或歌頌后妃。陶淵明的“閑情賦”,司馬光、歐陽修、晏殊的相思愛戀之詞,或者惋惜地評之為白璧之玷,或者好意地解釋為另有所指。他們不相信文藝所表現的是感情,認為文字的唯一功能只是為政治或社會價值服務。我寫武俠小說,只是塑造一些人物,描寫他們在特定的武俠環境
                                          (中國古代的、沒有法治的、以武力來解決爭端的不合理社會)中的遭遇。當時的社會和現代社會已大不相同,人的性格和感情卻沒有多大變化。古代人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仍能在現代讀者的心靈中引起相應的情緒。讀者們當然可以覺得表現的手法拙劣,技巧不夠成熟,描寫殊不深刻,以美學觀點來看是低級的藝術作品。無論如何,我不想載什么道。我在寫武俠小說的同時,也寫政治評論,也寫與歷史、哲學、宗教有關的文字,那與武俠小說完全不同。涉及思想的文字,是訴諸讀者理智的,對這些文字,才有是非、真假的判斷,讀者或許同意,或許只部分同意,或許完全反對。對于小說,我希望讀者們只說喜歡或不喜歡,只說受到感動或、覺得厭煩。我最高興的是讀者喜愛或憎恨我小說中的某些人物,如果有了那種感情,表示我小說中的人物已和讀者的心靈發生聯系了。小說作者最大的企求,莫過于創造一些人物,使得他們在讀者心中變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藝術是創造,音樂創造美的聲音,繪畫創造美的視覺形象,小說是想創造人物以及人的內心世界。假使只求如實反映外在世界,那么有了錄音機、照相機,何必再要音樂、繪畫?有了報紙、歷史書、記錄電視片、社會調查統計、醫生的病歷記錄、黨部與警察局的人事檔案,何必再要小說?

                                          武俠小說雖說是通俗作品,以大眾化、娛樂性強為重點,但對廣大讀者終究是會發生影響的。我希望傳達的主旨,是:愛護尊重自己的國家民族,也尊重別人的國家民族;和平友好,互相幫助,重視正義和是非,反對損人利己,注重信義歌頌純真的愛情和友誼;歌頌奮不顧身地為了正義而奮斗;輕視爭權奪利、自私可鄙的思想和行為。武俠小說并不單是讓讀者在閱讀時做“白日夢”而沉湎在偉大成功的幻想之中,而希望讀者們在幻想之時,想象自己是個好人,要努力做各種各樣的好事,想象自己要愛國家、愛社會、幫助別人得到幸福,由于做了好事、作出積極貢獻,得到所愛之人的欣賞和傾心。

                                          武俠小說并不是現實主義的作品。有不少批評家認定,文學上只可肯定現實主義一個流派,除此之外,全應否定。這等于是說:少林派武功好得很,除此之外,什么武當派、崆峒派、太極拳、八卦掌、彈腿、白鶴派、空手道、跆拳道、柔道、西洋拳、泰拳等等全部應當廢除取消。我們主張多元主義,既尊重少林武功是武學中的泰山北斗,而覺得別的小門派也不妨并存,它們或許并不比少林派更好,但各有各的想法和創造。愛好廣東菜的人,不必主張禁止京菜、川菜、魯菜、徽菜、湘菜、淮揚菜、杭州菜等等派別,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是也。不必把武俠小說提得高過其應有之分,也不必一筆抹殺。什么東西都恰如其分,也就是了。撰寫這套總數三十六冊的《作品集》,是從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七二年,前后約十三四年,包括十二部長篇小說,兩篇中篇小說,一篇短篇小說,一篇歷史人物評傳,以及若干篇歷史考據文字。出版的過程很奇怪,不論在香港、臺灣、海外地區,還是中國大陸,都是先出各種各樣翻版盜印本,然后再出版經我校訂、授權的正版本。在中國大陸,在“三聯版”出版之前,只有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一家,是經我授權而出版了《書劍恩仇錄》。他們校印認真,依足合同支付版稅。我依足法例繳付所得稅,余數捐給了幾家文化機構及資助圍棋活動。這是一個愉快的經驗。除此之外,完全是未經授權的,直到正式授權給北京三聯書店出版。“三聯版”的版權合同到二○○一年年底期滿,以后中國內地的版本由廣州出版社出版,主因是地區鄰近,業務上便于溝通合作。

                                          翻版本不付版稅,還在其次。許多版本粗制濫造,錯訛百出。還有人借用“金庸”之名,撰寫及出版武俠小說。寫得好的,我不敢掠美;至于充滿無聊打斗、色情描寫之作,可不免令人不快了。也有些出版社翻印香港、臺灣其他作家的作品而用我筆名出版發行。我收到過無數讀者的來信揭露,大表憤慨。也有人未經我授權而自行點評,除馮其庸、嚴家炎、陳墨三位先生功力深厚兼又認真其事,我深為拜嘉之外,其余的點評大都與作者原意相去甚遠。好在現已停止出版,糾紛已告結束。

                                          有些翻版本中,還說我和古龍、倪匡合出了一個上聯“冰比冰水冰”征對,真正是大開玩笑了。漢語的對聯有一定規律,上聯的末一字通常是仄聲,以便下聯以平聲結尾,但“冰”字屬蒸韻,是平聲。我們不會出這樣的上聯征對。大陸地區有許許多多讀者寄了下聯給我,大家浪費時間心力。

                                          為了使得讀者易于分辨,我把我十四部長、中篇小說書名的第一個字湊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短篇《越女劍》不包括在內,偏偏我的圍棋老師陳祖德先生說他最喜愛這篇《越女劍》。)我寫第一部小說時,根本不知道會不會再寫第二部;寫第二部時,也完全沒有想到第三部小說會用什么題材,更加不知道會用什么書名。所以這副對聯當然說不上工整,“飛雪”不能對“笑書”,“連天”不能對“神俠”,“白”與“碧”都是仄聲。但如出一個上聯征對,用字完全自由,總會選幾個比較有意思而合規律的字。

                                          有不少讀者來信提出一個同樣的問題:“你所寫的小說之中,你認為哪一部最好?最喜歡哪一部?”這個問題答不了。我在創作這些小說時有一個愿望:“不要重復已經寫過的人物、情節、感情、甚至是細節。”限于才能,這愿望不見得能達到,然而總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大致來說,這十五部小說是各不相同的,分別注入了我當時的感情和思想,主要是感情。我喜愛每部小說中的正面人物,為了他們的遭遇而快樂或悲傷,有時會非常悲傷。至于寫作技巧,后期比較有些進步。但技巧并非最重要,所重視的是個性和感情。

                                          這些小說在香港、臺灣、中國內地、新加坡曾拍攝為電影和電視連續集,有的還拍了三四個不同版本,此外有話劇、京劇、粵劇、音樂劇等。跟著來的是第二個問題:“你認為哪一部電影或電視劇改編演出得最成功?劇中的男女主角哪一個最符合原著中的人物?”電影和電視的表現形式和小說根本不同,很難拿來比較。電視的篇幅長,較易發揮;電影則受到更大限制。再者,閱讀小說有一個作者和讀者共同使人物形象化的過程,許多人讀同一部小說,腦中所出現的男女主角卻未必相同,因為在書中的文字之外,又加入了讀者自己的經歷、個性、情感和喜憎。你會在心中把書中的男女主角和自己的情人融而為一,而別人的情人肯定和你的不同。電影和電視卻把人物的形象固定了,觀眾沒有自由想象的余地。我不能說哪一部最好,但可以說:把原作改得面目全非的最壞,最蔑視作者和讀者。

                                          武俠小說繼承中國古典小說的長期傳統。中國最早的武俠小說,應該是唐人傳奇的《虬髯客傳》、《紅線》、《聶隱娘》、《昆侖奴》等精彩的文學作品。其后是《水滸傳》、《三俠五義》、《兒女英雄傳》等等。現代比較認真的武俠小說,更加重視正義、氣節、舍己為人、鋤強扶弱、民族精神、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讀者不必過分推究其中某些夸張的武功描寫,有些事實上不可能,只不過是中國武俠小說的傳統。聶隱娘縮小身體潛入別人的肚腸,然后從他口中躍出,誰也不會相信是真事,然而聶隱娘的故事,千余年來一直為人所喜愛。

                                          我初期所寫的小說,漢人皇朝的正統觀念很強。到了后期,中華民族各族一視同仁的觀念成為基調,那是我的歷史觀比較有了些進步之故。這在《天龍八部》、《白馬嘯西風》、《鹿鼎記》中特別明顯。韋小寶的父親可能是漢、滿、蒙、回、藏任何一族之人。即使在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中,主角陳家洛后來也對回教增加了認識和好感。每一個種族、每一門宗教、某一項職業中都有好人壞人。有壞的皇帝,也有好皇帝;有很壞的大官,也有真正愛護百姓的好官。書中漢人、滿人、契丹人、蒙古人、西藏人……都有好人壞人。和尚、道士、喇嘛、書生、武士之中,也有各種各樣的個性和品格。有些讀者喜歡把人一分為二,好壞分明,同時由個體推論到整個群體,那決不是作者的本意。

                                          歷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要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看。宋遼之際、元明之際、明清之際,漢族和契丹、蒙古、滿族等民族有激烈斗爭;蒙古、滿人利用宗教作為政治工具。小說所想描述的,是當時人的觀念和心態,不能用后世或現代人的觀念去衡量。我寫小說,旨在刻劃個性,抒寫人性中的喜愁悲歡。小說并不影射什么,如果有所斥責,那是人性中卑污陰暗的品質。政治觀點、社會上的流行理念時時變遷,人性卻變動極少。

                                          在劉再復先生與他千金劉劍梅合寫的《父女兩地書》
                                          (共悟人間)中,劍梅小姐提到她曾和李陀先生的一次談話,李先生說,寫小說也跟彈鋼琴一樣,沒有任何捷徑可言,是一級一級往上提高的,要經過每日的苦練和積累,讀書不夠多就不行。我很同意這個觀點。我每日讀書至少四五小時,從不間斷,在報社退休后連續在中外大學中努力進修。這些年來,學問、知識、見解雖有長進,才氣卻長不了,因此,這些小說雖然改了三次,很多人看了還是要嘆氣。正如一個鋼琴家每天練琴二十小時,如果天分不夠,永遠做不了蕭邦、李斯特、拉赫曼尼諾夫、巴德魯斯基,連魯賓斯坦、霍洛維茲、阿胥肯那吉、劉詩昆、傅聰也做不成。

                                          這次第三次修改,改正了許多錯字訛字以及漏失之處,多數由于得到了讀者們的指正。有幾段較長的補正改寫,是吸收了評論者與研討會中討論的結果。仍有許多明顯的缺點無法補救,限于作者的才力,那是無可如何的了。讀者們對書中仍然存在的失誤和不足之處,希望寫信告訴我。我把每一位讀者都當成是朋友,朋友們的指教和關懷自然永遠是歡迎的。


                                          二零零二年四月 于香港
                                          作一個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累計簽到:417 天
                                          連續簽到:5 天

                                          336

                                          主題

                                          3170

                                          帖子

                                          2萬

                                          積分

                                          超級版主

                                          煙波釣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積分
                                          23619
                                          地板
                                           樓主| 發表時間 2022-7-30 08:26
                                          金庸十五部

                                          小說寫作順序:《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雕英雄傳》、《雪山飛狐》、《神雕俠侶》、《飛狐外傳》 、《倚天屠龍記》、《白馬嘯西風》、《鴛鴦刀》、《連城訣》、《天龍八部》、《俠客行》、《笑傲江湖》、《越女劍》、《鹿鼎記》。


                                          1955《書劍恩仇錄》
                                          1956《碧血劍》
                                          1957《射雕英雄傳》
                                          1959《神雕俠侶》《雪山飛狐》
                                          1960《飛狐外傳》
                                          1961《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
                                          1963《連城訣》《天龍八部》
                                          1965《俠客行》
                                          1967《笑傲江湖》
                                          1969《鹿鼎記》
                                          1970《越女劍》
                                          1972《鹿鼎記》
                                          連載完畢,宣布就此封筆不寫武俠小說。

                                          故事發生順序:《越女劍》東周、《天龍八部》北宋、《射雕英雄傳》南宋、《神雕俠侶》宋末元初、《倚天屠龍記》元末明初、《笑傲江湖》明、《碧血劍》明末清初、《鴛鴦刀》清初、《白馬嘯西風》清、《鹿鼎記》清康熙、《書劍恩仇錄》清乾隆、《飛狐外傳》清乾隆、《雪山飛狐》清乾隆,《俠客行》與《連城訣》發生時間未知。

                                          作一個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累計簽到:417 天
                                          連續簽到:5 天

                                          336

                                          主題

                                          3170

                                          帖子

                                          2萬

                                          積分

                                          超級版主

                                          煙波釣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積分
                                          23619
                                          5#
                                           樓主| 發表時間 2022-8-1 11:12
                                          金庸小說中的佛理禪機
                                          文 / 網絡

                                          金庸,一個全球華人圈內最具影響力的、擁有數億武俠小說讀者的武林造夢者;金庸,一個以“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精書十五部武俠小說位居全球第一的暢銷書作家。他閱歷豐富,知識淵博,文思敏捷,俠骨柔情。他繼承古典武俠小說之精華,開創了形式獨特、情節曲折、描寫細膩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俠義的新派武俠小說先河。他的每一部武俠小說都被搬上了熒幕和熒屏,有的武俠小說甚至被反復改編、拍攝成電影和電視連續劇。今天,近半個世紀過去了,然而,根據金庸武俠小說改編的電影和電視連續劇,仍是中國熒幕、熒屏不可替代的觀賞熱點!

                                          一個人,一支筆,造就了一個江湖。金庸武俠小說創造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跡,一個難解之謎。上至政府首腦、文人墨客、學者教授,下至販夫走卒,從中國到美利堅,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層出不窮的“金庸迷”。從來沒有一個作家的作品,能像金庸的武俠小說那樣廣受歡迎,有人甚至說他是武俠小說創作的“真命天子”!

                                          金庸小說中蘊涵著儒、道、釋、墨等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其中尤以佛學為盛。金庸與佛禪的關系一直眾說紛紜,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金庸與佛有緣,對佛學有很深的造詣,為了能夠直接讀懂佛經,他還潛心學習全世界最復雜的文字——印度梵文。

                                          金庸先生在與日本著名的宗教研究家池田大作的對話中,講述了自己皈依佛教的心路。事實上他并非由于接受了哪一位高僧大德的接引,而是親歷了非常痛苦和艱難的過程。

                                          1976年10月,金庸19歲的長子查傳俠突然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自殺。這對他真如晴天霹靂,傷心得幾乎自己也想跟著自殺。當時有一個強烈的疑問:“為什么要自殺?為什么忽然厭棄了生命?”

                                          此后一年中,金庸先生閱讀了大量書籍,探究“生與死”的奧秘,詳詳細細地研究了一本英國出版的《對死亡的關懷》,但并不能解答他心中對“人之生死”的大疑問。

                                          康丁霍夫·卡列盧基曾經說過:“在東方,生與死可說是一本書中的一頁。如果翻起這一頁,下一貞就會出現,換言之是重復新生與死的轉換=然而在歐洲,人生好似是一本完整的書,由始而終。”

                                          可能是由于東方與西方的生死觀有著本質的不同,金庸先生最終把目光投向了中國的佛經。

                                          人們大都知道金庸喜歡佛經,但很少有人知道金庸是看著英文版的佛經來研讀的。金庸說:“我看經書很多時候是看不懂的,我就去看注解,結果,那些唐宋時代的高僧的注解也都很難懂,越看越糊涂,我就只好看英國人直接從印度翻譯過來的,南傳佛經內容簡明平實,和真實的人生十分接近,像我這種知識分子容易了解、接受。”于是,他向倫敦的巴利文學會訂購了全套源始佛鰳的英文譯本。對于只看注解,不去學習經書原文的,金庸打了一個很有趣的比喻:“這就像手指月亮,原本是為了要看月亮,才看手指的,但有時候看多了手指,只記住了手指,反倒忘了月亮的存在了,實在是要不得的。”

                                          一生對佛學頗多研究的金庸先生在他的作品中都臨摹過佛教世界,也塑造了眾多的佛界僧侶形象。

                                          比如《笑傲江湖》之中,儀琳為求令狐沖早脫苦海,念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慈悲之情,發自肺腑;

                                          比如《倚天屠龍記》之中,張無忌為救義父與少林三僧苦戰,而謝遜于地窖中念誦《金剛經》妙法,勸無忌棄了人我之分,毋著世相。

                                          比如《射雕英雄傳》里的《九陰真經》,其實就脫胎于佛教中的經典《楞嚴經》。

                                          而其中著墨最多的,當屬《天龍八部》。倪匡曾經說:《天龍八部》這個名字就是從佛學中來的,故事中的三位主角和佛教也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大理段氏累世信佛,蕭峰的師傅是少林高僧,而虛竹則是僧人出身,他于西夏皇城冰窖,以三段《入道四行經》駁得天山童姥理屈詞窮,真是言簡意賅,仁慈之心,遠勝雄辯。這一切,正如陳世驤先生所言:“有情皆孽,無人不冤”,書中涉及的情緣幾乎都是“孽緣”,惟一可以例外的似乎只有那位少林寺的掃地老僧。書中融入作者做人、學佛的感悟,充滿著悲天憫人的情懷,沒有大徹大悟的人,是絕對寫不出這種書來的。

                                          因為同時刻畫了金輪法王、鳩摩智等僧門敗類,一些評論家認為金庸貶低少林眾僧,是不喜歡佛教。但實際上他筆下的惡僧多以不得善終而結局,這又印證了佛學因果報應,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說法,證明金庸不但喜歡佛,更以佛的學說昭示天下。

                                          金庸在和友人的一次論道中曾談到:中國近代高僧太虛法師和印順法師都提倡“人間佛教”,主張佛教要人世,要為社會、民眾做貢獻。即大乘佛教所提倡的“普渡眾生”,他認為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思想。實際上在他的作品中,對于佛家的“功德”就另有一番解悟。喬峰一生殺人無數,酒量干云,奈何少林無名神僧贊之“菩薩心腸”,被譽為“最有佛性”的人物,保境安民,以一人換兩國數十載安寧,正是佛門最上乘之“無畏施”。雕俠楊過.襄陽城下飛石而斃蒙哥,殺一獨夫而息兩邦苦戰,救萬千黎民于水火。此等功德,豈是吃齋戒酒可得?


                                          金庸談皈依佛教的心路歷程
                                          文 / 網絡

                                          悟同樣是佛家很玄妙的字眼。金庸說:“我覺得開悟之前,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開悟之后,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金庸這話是說人許多時候看山看水,因為心境的不同,山和水都被賦予了人的感情色彩,等到明白了世間真諦之后,山就是山,水就是水:金庸進一步論證道:“德國康德的本體和現象.其實說的就是這些。”當有記者問及金庸為什么如此喜歡對佛的研究時,金庸解釋說:“研讀這些佛經之后,我覺得看待許多事情都變得清朗,連死都不怕了,不再計較名利得失,心里坦蕩蕩的,無所掛礙。

                                          基于此,金庸以佛教中的“大悲大憫”思想來開導讀者,從而增加了武俠小說的思想深度與哲學內涵。難怪北大教授陳平原給予他如此高的評價:“倘若有人想借助文學作品了解佛道,不妨從金庸的武俠小說入手。

                                          金庸先生談佛教
                                          皈依佛教與生死問題
                                          文 / 網絡

                                          池田:適才我們談過雅戈布列夫先生與佛教的話題。金庸先生也信奉佛教,且對佛學甚有造詣,先生皈依佛教,是緣起于什么事呢?

                                          金庸:我之皈依佛教,并非由于接受了那一位佛教高僧或居士的教導,純粹是一種神秘經驗,而且是非常痛苦和艱難的過程

                                          池田:請往下說。

                                          金庸1976年10月,我十九歲的長子傳俠突然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自殺喪命。這對我真如晴天霹靂,我傷心得幾乎自己也想跟著自殺。當時有一個強烈的疑問:“為什么要自殺?為什么忽然厭棄了生命?”我想到陰世去和傳俠會面,要他向我解釋這個疑問。

                                          池田:是嗎?我可是初次聽到。失去孩子的父母親的心情只有當事者才可理解。我也是這樣,我曾失去我的次子。我的恩師戶田先生也有過這樣痛苦的經歷。他還年輕的時候,他的僅有一歲的女兒夭折了,這是發生在他皈依佛教前的事。他曾經感傷地緬懷道:“我抱著變得冰冷的女兒,哭了整個晚上。”過了不久,他的夫人也撒手人寰,這使得他認真地思考有關“死”的問題。

                                          金庸此后一年中,我閱讀了無數書籍,探究“生與死”的奧秘,詳詳細細地研究了一本英國出版的《對死亡的關懷》(Man’s Concern with Death)。其中有湯恩比博士一篇討論死亡的長文,這篇長文有不少精湛的見解,但不能解答我心中對“人之生死”的大疑問。這個疑問,當然只有到宗教中去求解答。我在高中時期曾從頭至尾精讀過基督教的新舊約全書,這時回憶書中要義,反復思考,肯定基督教的教義不合我的想法,后來我忽然領悟到(或者說是衷心希望)亡靈不滅的情況,于是去佛教書籍中尋求答案。

                                          池田:戶田先生也曾在失去長女及妻子之后的一個時期信奉過基督教,但是,關于“生命”的問題,卻始終無法令他信服,也無法解答困惑和疑問。您之所以認為基督教不合您的想法,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能解答“生死觀”的問題吧!

                                          那次會晤,我們說起過的康丁霍夫·卡列盧基先生曾經說過:“在東方,生與死可說是一本書中的一頁。如果翻起這一頁,下一頁就會出現,換言之是重復新生與死的轉換。然而在歐洲,人生好似是一本完整的書,由始而終。”這也就是說,東方與西方的生死觀有著本質的不同,對于“生死觀”,您曾作過竭力的思考,當然也不會滿足于那種將人生視作“一本完整的書”的生死觀吧!但是,佛典浩繁,不可能一口氣學完,那種苦讀和鉆研殊非易事啊!

                                          金庸:是啊!中國的佛經卷帙浩繁,有數萬卷之多,只讀了幾本簡單的入門書,就覺得其中迷信與虛妄的成分太重,不符合我對真實世界的認識;但還是勉強讀下去。后來讀到《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幾個月之中廢寢忘食、苦苦研讀,潛心思索,突然之間有了會心:“真理是在這里了。一定是這樣。”不過中文佛經太過艱深,在古文的翻譯中,有時一兩個字有完全歧異的含義,實在無法了解。

                                          于是我向倫敦的巴利文學會訂購了全套《原始佛經》的英文譯本。所謂“原始佛經”,是指佛學研究者認為是最早期、最接近釋迦牟尼所說佛法的紀錄,因為是從印度南部、錫蘭一帶傳出去的,所以也稱為“南傳佛經”。大乘佛學者和大乘宗派則貶稱之為“小乘”佛經。

                                          原來如此,終于明白了

                                          池田:能以漢譯的佛經與英譯的佛經相對照比較,才可以對之進行研究。

                                          金庸:英文佛經容易閱讀得多。南傳佛經內容簡明平實,和真實的人生十分接近,像我這種知識分子容易了解、接受,由此而產生了信仰,相信佛陀(印度語文中原文意義為“覺者”)的的確確是覺悟了人生的真實道理,他將這道理(也即是“佛法”)傳給世人。我經過長期的思索、查考、質疑、繼續研學等等過程之后,終于誠心誠意、全心全意的接受。佛法解決了我心中的大疑問,我內心充滿喜悅,歡喜不盡——“原來如此,終于明白了!”從痛苦到歡喜,大約是一年半時光。

                                          池田:我希望您能原原本本地談談當時的心情。

                                          金庸:隨后再研讀各種大乘佛經,例如《維摩詰經》、《楞嚴經》、《般若經》等等,疑問又產生了。這些佛經的內容與“南傳佛經”是完全不同的,充滿了夸張神奇、不可思議的敘述,我很難接受和信服。直至讀到《妙法蓮華經》,經過長期思考之后,終于了悟——原來大乘經典主要都是“妙法”,用巧妙的方法來宣揚佛法,解釋佛法,使得智力較低、悟性較差的人能夠了解與接受。《法華經》中,佛陀用火宅、牛車、大雨等等多種淺近的比喻來向世人解釋佛法,為了令人相信,甚至說些謊話(例如佛陀假裝中毒將死)也無不可,目的都是在弘揚佛法。

                                          池田:《法華經》富于藝術性,有“永恒”,有廣闊的世界觀、宇宙觀,有包容森羅萬象一切生命空間的廣大。其中許多警句般的經文有影像般的美,簡直可以說是一本莊嚴的“生命的攝影集”,可以一頁一頁翻轉似的,那一瞬一瞬的畫面如在眼前浮現。

                                          金庸:我也是了解了“妙法”兩字之旨,才對大乘經中充滿幻想的夸張不起反感。這個從大痛苦到大歡喜的過程大概是兩年。

                                          池田《法華經》是“圓教,如果從作為大乘經典最高峰的《法華經》來看的話,其他的佛經,都可謂各執真理一端的說教,一切經全部都可收納于“圓教”的《法華經》中,宛如“百川歸海”。您先學小乘佛經,后再研讀大乘經典,得出的結論認為《法華經》是佛教的真髓,這確實反映出先生對于佛教的認真探索之精神。

                                          金庸:對于我,雖然從小就聽祖母誦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經》和《妙法蓮華經》,但要到整整六十年之后,才通過痛苦的探索和追尋,進入了佛法的境界。在中國佛教的各宗派中,我心靈上最接近“般若宗”。
                                          作一個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累計簽到:417 天
                                          連續簽到:5 天

                                          336

                                          主題

                                          3170

                                          帖子

                                          2萬

                                          積分

                                          超級版主

                                          煙波釣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積分
                                          23619
                                          6#
                                           樓主| 發表時間 2022-8-6 11:07
                                          金庸是什么人?金庸是一個謎
                                          嚴家炎(北大教授、博士生導師):“金庸的出現是個謎”,我們借這個話頭小聊,金庸是一個佛迷,具有至少六十年內力(修證)佛系,或可尊為一位“佛家”,這里所說佛家具廣泛意義,如說兼攝儒家道家

                                          金庸:“宗教是一種神秘經驗,信就信,不信就不信,這不是一種理性的,而是宗教性的。我信佛教,因為我相信人生就是這樣子,所以就信了……至于佛學,則屬于宗教性的范疇,是你信仰不信仰的問題,沒什么道理可講的。

                                          從日常生活來說,佛家稱為“有情世間”,金庸與普通人
                                          (普愿見性同一體)沒多大的差別,與大多數理性的人一樣,系掛著生死而生活著的人,金庸小說中無不充滿著生死場面來去,無不訴說著生死中生活著的人,金庸會告訴朋友說:“我不怕死”……(平等如夢幻,不起凡圣見)


                                          金庸傳:有人說他是郭靖,有人從他身上看到陳家洛,也有人說他是“韋小寶的化身”,他曾對記者說:“我肯定不是喬峰,也不是陳家洛,更不是韋小寶……因為我做事畢竟是嚴謹的,不可能會這樣瀟灑風流……況且我不會武功”……

                                          金庸,所已表現不再一個金庸成所作智同圓鏡,然而包括金庸小說、圍繞金庸其人其事的金庸迷及社會學、文化學所有金庸現象,大家都是郭靖(郭者:見聞覺知,應現)郭靖也是作者自身的一個化身(表現,周伯通空明拳七十二路互搏術,其中互搏術唯傳小龍女六祖舂米內外一如,至少程度上,熱愛金庸小說或被打動心者都是金庸所說所注重的講“”者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一陽指中神通,因《紅樓夢》而有“紅學”,因金庸小說而有“金學”,則是“龍象般若功”的展現大無相功六脈神劍可之親近持待)……無論如何,金大俠不愧C位。

                                          自心眾生無邊誓愿度,
                                          自心煩惱無邊誓愿斷;
                                          自性法門無盡誓愿學,
                                          自性無上佛道誓愿成。


                                          如何了解金庸現象?什么路徑
                                          楊興安(曾任金庸、李嘉誠秘書):“金庸小說其一特別之處是作者對作品一再修改……金庸應該放開懷抱,讓這些缺失存在,承認這些遺憾,一如他筆下人物對人生的謙虛無奈,這才是真正生命的痕跡”。

                                          金庸作品中創建的惡人何其之多,從不缺失,有如四大惡人四重禁殺生段延慶偷盜葉二娘淫欲云中鶴妄語岳老三,作品修改主要出于作者自身佛學修證的必然,或說對自身不懈修學修證所有的責任態度(親身說法)而非對善者生命的遺憾與惡者生命的棄置(佛性非善非不善),作品一再修訂正如創建少林掃地僧(渾不似血肉之軀,身心解脫的意味(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1981年,金庸訪問內地回港,對《明報》月刊記者說:“近年來我信仰佛教,對一生所犯的各種錯誤內心慚愧,更加盼望努力對別人好些。只是實際上也沒有什么真正的好事做出來。常自思已過,與道即相當余滄海……

                                          從閱讀小說原著開始,是為更好了解金庸金學金庸現象最好的途徑,甚至金庸講的話,媒體公布出來的不可全信五岳劍法金庸知所講出來、所創作的一一具為方便語姓薩的,各各皆認真其事,則如:2003年10月9日,他在陜西法門寺說:“其實我是先寫小說,然后才開始真正研究這些禪經的”,則如:“1976年10月,金庸19歲的長子查傳俠突然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自殺”,而后開始探索生死之惑,慢慢接近佛教、佛學、般若,然而1972金庸十五部小說已完成并宣布封筆,據《金庸傳》記錄金庸的這位兒子,十二、三歲時寫的文章已具有佛學思想,承其父趣。

                                          金大俠自言整整六十年(不斷的自身修證,七十年無崖子內力,通無啞子佛口無言七十意謂佛七、禪七俱,在家、出家無二般,七十年,來自壇經法本)的不懈探索,這些說法從時間是不成相對,不具相應的,還從小說原著為最好的入手,更能以“”去貼近“親歷了非常痛苦和艱難的過程”,為是真身大義。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深入了解,不要離開六祖壇經
                                          壇經佛向性中作(風清揚),莫向身外求(木高峰),了解金庸為作品人物創建的名字根據,比如前面講到的四大惡人四重禁,凡來自六祖壇經法本經文或法句、偈子通一標記為深藍色字樣,方便對照經本),還有主要的武學創建(如古墓派、五岳劍派、玉女神劍十九式、獨孤九劍,以及小說情節,比如為什么說大家因何都是郭靖(桃李之靖;自識本心,自見本性,何所緣黃蓉本來面目花開見佛辟邪劍法七十二路之一,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洪七公作媒證黃島主8,第八識,58果上圓,5洪七公都可從六祖壇經獲得重要線索。金庸提及很多佛經,包括梵文、外文佛經六祖壇經為所未提及,這里所補充者以及未來所盡能注解(簡解)之處,可供金學研究者之參考作補充。

                                          令狐沖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自性般若)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任盈盈
                                          本從化身生凈性,凈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常觀自性,(凌波微步)
                                          念念不斷,
                                          (劉正風)
                                          念念無住,(曲洋、曲非煙)

                                          孔慶東(北大中文教授):“金庸小說將與三國、水滸、西游、紅樓等一流名著永垂于人類的文學史,這已是金學研究者和億萬金迷默契的共識。”……從文學、文藝講,不可反對,換一維度,《封神榜》造神《西游記》打怪金庸《書劍恩仇錄》系列小說開始的除惡異曲同工(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礙),這里所說除惡,打除內在除惡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屠龍能凈即釋迦……

                                          學習毛澤東思想(指揮與領事),閱讀毛主席語錄(號召動員,更深了解離不開六祖壇經(據說毛主席常帶、不離隨身的就有六祖壇經,探求魯迅打過、除弊、驅暗之功,六祖壇經可對更深了解者有大幫助。

                                          資料參考
                                          嚴家炎《金庸小說論稿》
                                          傅國涌《金庸傳》
                                          楊興安《文心俠骨:金庸小說與文學》
                                          孔慶東《英雄難得是知音》
                                          作一個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累計簽到:417 天
                                          連續簽到:5 天

                                          336

                                          主題

                                          3170

                                          帖子

                                          2萬

                                          積分

                                          超級版主

                                          煙波釣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積分
                                          23619
                                          7#
                                           樓主| 發表時間 2022-8-8 12:02
                                          意欲為何
                                          六祖壇經之所以殊,由其為徹底漢化了的覺者(祖師)所教示(漢化版的佛教經,其實稱其為“漢化”尚不足觀其真實,紫霞神功,承上六祖惠能不識文字之凈德(女子無才便是德),由地地道道(眾生)的東土人文語言方法(轉識成智,直了成佛來完整表詮覺者(佛)的教示,剝除異生修行文化(如說印度)佛經(大乘佛經非一佛所說)中關于語言種(色類)的障礙(障道因緣),所以六祖惠能示見“非關文字(語道斷),唯論見性本心,別與義作仇家辟邪劍法七十二路,花開見佛頓教見性法門輪刀上陣,亦得見之刀劍雙絕,并此成為祖師禪文字般若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放光般若、眷屬般若、方便般若等般若道智,除實相般若根本智,余皆為后得智,或稱禪般若一切禪智,所以說,六祖壇經是唯一的一部中國人佛經……如說,我們不須再用“須彌山”來表示知見之執取,我們可由本土化的“嵩山、泰山、衡山、華山、恒山(蓋自性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五通)五岳劍派門派之眾諍來表詮覺者(佛)知見(佛出世法,法華經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葵花寶典全本),不用去尋恒河(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若無菩提楊柳亦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但然,中國學佛者或說知識份子,諸有學者、諸大善知識者持誦如心經金剛經猶多,對于六祖壇經的持讀遠不如前者,更少于留意經中六祖惠能所傳授(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心事)的長長短短偈子(或俗稱四句),這對欲求深入了解金庸作品是一種無可置疑的損失,比如說,觀看連續劇《天龍八部》佛經經語,大家容易記起金剛經法句,但如“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這樣來自壇經偈子的法語,希有人能從中悉見(睜眼瞎子日月神教任我行干什么成為瞎子《天龍八部》壇經法句比金剛經多得去了。

                                          金庸自言(對著出家師說)寫完小說之后才讀佛經(這一鐵砂掌蓮花……裘千尺裘千丈裘千仞鐵掌幫啊誰功夫?),很受傷啊(瑛姑)……金庸(老頑童)何以秘而不宣周伯通那事)?這里,對于作為金學研究者,當應自我反思(三十六手回風落雁劍),象魔頭謝遜(金毛獅王)手捧屠龍寶刀不得其解(尚須倚天神劍,見性乃成佛,自性即佛性……金庸談及諸經,不見法寶壇經,這就是金庸(楊過)黯然銷魂掌楊過自創十七式,可參讀壇經第十品)……中國人不在意中國佛經,我們可先觀光思過崖我非自有過已過罪緣,豈由見他過,常須生慧日以參五岳劍法(門見之諍,難為一統,五岳散人五分法身天下烏鴨一般黑黑木崖、黑木令)……

                                          金庸可能是余滄海岳不群(福慧雙修),可能是東方不敗任我行(無我無法;無念為宗,無住為本無相為體),可能是周伯通田伯光華情,可能是儀琳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即自性覺、正、凈三寶)可能是喬峰、阿紫、鐵丑合理還歸一,合體),可能是老頑童、瑛姑、一燈大師法報化三身本來是一身,同體)……所以,要問問為什么金庸只能是郭靖啊誰(哈?我是誰?歐陽鋒?不見歐陽克手把一小蛇?)金庸一定是好人,那么等于說,郭襄只能愛慕、喜歡楊大俠(楊過)……桃花島主會不喜歡自已的外孫女(郭襄)嗎?(自姓自見,自見自性,見佛易么?自宮?……法華)……

                                          虛竹夢姑夏夢(上上一代香港女神星,金庸同事)李秋水說一定不是,天山童姥說一定不是李秋水……虛竹誰?可以不是金庸嗎?無無名小師妹什么名字?無念為宗念佛誰小師妹,無無名盡小師妹本來面目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姥死,無姥死盡(心經)……明明無盡亦有盡(明報)……其實,人家為報恩的一記,四重恩之一:眾生恩……則如:
                                          愛護尊重自己的國家民族,也尊重別人的國家民族(國土恩);和平友好,互相幫助,重視正義和是非,反對損人利己,注重信義歌頌純真的愛情和友誼(眾生恩)歌頌奮不顧身地為了正義而奮斗;輕視爭權奪利、自私可鄙的思想和行為(父母恩,碧血劍)……當何三寶恩不報黯然銷魂掌?皈依自性三寶恩覺、正、凈佛口無言自心眾生無邊誓愿度,四大誓愿……

                                          金庸往事:香港《內明》雜志是一本佛經雜志,金庸佛經一直很有興趣,時常跟主編沈九成研討佛經,成為好朋友。尤其在他的長子在哥倫比亞大學里遇事后,金庸更醉心于佛經的研究。聽人家說,《內明》雜志的經費有部分是由金庸負責的,難怪他這么熱心金庸是很小氣的一個人……哈,莫非又是五岳劍派的人中傳說,,為《內明》雜志拉稿(寫稿)……不把金庸當成普通人,當成僅僅一位大作家,那將過于狹隘金庸是一位佛學家佛經金庸武穆遺書屠龍寶刀秘藏)指導其身所有的自我修證金庸佛學著作連載:談色蘊 )。

                                          老話六祖以后再無佛教(無罪、斷疑、自佛)
                                          新語金學之余再無金庸(離惡、獨善、自見)


                                          附備黯然銷魂掌心法口訣
                                          相思無用,唯別而已(思量即不中用)
                                          別期若有定,千般煎熬又何如;
                                          莫道黯然銷魂,何處柳暗花明。
                                          作一個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累計簽到:417 天
                                          連續簽到:5 天

                                          336

                                          主題

                                          3170

                                          帖子

                                          2萬

                                          積分

                                          超級版主

                                          煙波釣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積分
                                          23619
                                          8#
                                           樓主| 發表時間 2022-8-9 05:15
                                          當何作為
                                          禪學研究者祖師禪(中國禪宗)修習者,金庸系列小說可觀為唯識學《瑜伽師地論》實際版(大瑜伽),同可觀為中觀學《大智度論》實際版(大中觀),參考并研習之,深入品嘗金大俠自身修證之諸內功,善者可承續其間六十年內力,等身無崖子七十年內力

                                          于普羅大眾愛好者,金庸系列小說也可成為我們的“武穆遺書射雕,象真心鏡子一樣神雕治國用兵、布陣設局參考對照俠侶,利益無比。我看到有金學者將之捧為職場用人、事業創置的參考用書法侶。記得讀小學時(四十多年前),見到有象“教學參考書”之類圖書,整個學期的語文或數學課本答案在其中都可查得。

                                          對于專為修持六祖壇經之廣大研習者,金庸系列小說將使佛學變得有趣、鮮活起來,豐富文娛生活之中不失獲得已所欲得,不負如來不負卿佛學可以不再枯燥、無味、過于嚴肅,有笑有淚不再孤單,猶可勵志前行任我行,無師智,自然智,佛道自成任盈盈

                                          周伯通(老頑童)
                                          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
                                          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


                                          從我出發,預備金庸系列小說全集,老版一套(淘約400元),新修訂版一套(淘約800元,推薦金庸評論金學圖書約二十種,金庸系列小說網絡圖書文字版(百度),還有六祖壇經法本。由時間安排,選擇其中較為大家所熱議的五部: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傳、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按成書時序或金庸自言作品成熟程度,反序開始閱習,并作簡略標注列為未來的文本,供作與有共同愛好者交流之用,猶向其他金迷金學者申請所得參考。影視材料眾多,據說有東南亞潮州劇版的射雕英雄傳不論編劇導演是否符合尊重原蓍(心曲知音),利樂參考無影響(笑傲江湖),推薦五部:

                                          射雕英雄傳(翁美齡版)壇經
                                          神雕俠侶傳(古天樂版)心經
                                          倚天屠龍記(馬景濤版)壇經、楞伽經,64集
                                          天龍八部(黃日華版)壇經
                                          笑傲江湖(呂頌賢版)壇經
                                          作一個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累計簽到:417 天
                                          連續簽到:5 天

                                          336

                                          主題

                                          3170

                                          帖子

                                          2萬

                                          積分

                                          超級版主

                                          煙波釣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積分
                                          23619
                                          9#
                                           樓主| 發表時間 2022-8-10 10:57
                                          《笑傲江胡》《天龍八部》

                                          笑傲江湖天龍八部個女人
                                          一相三昧,法眼)五六個女人一行三昧,佛眼之差別,相互相成佛道
                                          自成慧眼,其中道理(天眼),不離壇經(肉眼),之中秘密真相、真面目)金庸不說(修證不無,污染不得),后代有人能為金庸作證(掃地僧),此人名叫綠竹翁(禪者,佛心,禪姓,禪竹,禪性競空,羽化)復以將分別,曲譜共劍譜,心曲付何人,婆婆無知音,本來真面目(世外高人,虹化,色類自有道,各自不相妨

                                          師曰:吾滅后五六年,當有一人(心佛不二,人成佛成)來取吾首(本來面目)。聽吾記曰:頭上養親,口里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為官(菩提為證,姓相盈盈)。又云:吾去七十年(一相三昧,三摩地定,有二菩薩(一行三昧,三摩地智從東方來法無二般佛無前后,差別同圓,華花不二,又一個東方不敗了達法眼,胭脂人心,來去相因一出家,一在家(看緣,寫完小說之后才讀禪經,看完寫完,佛袁猿緣,佛心之緣同時興化,建交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時中最上大乘,內外同圓,登楞迦頂,又一個任我行通達佛眼,楞嚴)……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阿朱,啊誰,法寶
                                          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喬峰、阿紫、鐵丑)


                                          汝等自心是佛釋迦姓),更莫狐疑(自姓即是佛姓,令狐沖,外無一物歐陽峰,歐陽姓,復姓第一而能建立笑傲江湖,令狐沖(胭脂)皆是本心生萬種法(天龍八部,龍象般若功……

                                          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自性能辟邪(能凈、行正),即是見世尊(釋迦,佛性),時中見性峰本心明惡慧自除,正法眼藏,由自性有)。

                                          儀琳、岳靈珊、任盈盈、令狐沖
                                          慈悲即是觀音(儀琳,南)
                                          喜舍名為勢至(岳靈珊,北)
                                          能凈即釋迦
                                          任盈盈,東
                                          平直即彌陀
                                          令孤沖,西

                                          鐘靈、木宛清、王語嫣、段譽
                                          慈悲即是觀音(鐘靈,南)
                                          喜舍名為勢至(木宛清,北)
                                          能凈即釋迦(王語嫣
                                          ,東
                                          平直即彌陀(段譽
                                          ,西

                                          段二(67因中轉)、刀白鳳(58果上圓,子段譽
                                          大圓鏡智性清凈,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于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阮星竹(眼識,二女阿朱、阿紫
                                          甘寶寶(耳識,鐘夫人,女鐘靈
                                          李青蘿(鼻識,王夫人,女王語嫣
                                          康敏(舌識,馬夫人,子
                                          秦紅棉(身識,女木婉清
                                          前五識成所作智,轉第六識妙觀察智
                                          第七識平等性智,轉第八識大圓鏡智

                                          虛竹、段譽、佛性
                                          出入離二邊,合三離二法
                                          西夏:虛竹
                                          出家菩薩,西方凈土
                                          定慧等持,雙修是正
                                          法王出世,內如佛土

                                          大理:段譽
                                          在家菩薩,東方禪姓
                                          福慧雙修,頓悟頓修
                                          人王入世,外如佛國


                                          佛姓佛性、禪姓,見性峰
                                          喬峰(一切無有真)蕭峰(離假即心真)
                                          凡夫見二,智者了達
                                          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能凈即釋迦(佛性)自性即佛姓(佛心,玉女劍)

                                          龍象般若功、大力金剛掌、降龍十八掌、獨孤九劍
                                          橫看成嶺側成峰
                                          如來神掌,頂,楞伽定九陽真經
                                          遠近高低各不同
                                          如來密因,首,楞嚴定,九陰真經
                                          作一個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累計簽到:417 天
                                          連續簽到:5 天

                                          336

                                          主題

                                          3170

                                          帖子

                                          2萬

                                          積分

                                          超級版主

                                          煙波釣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積分
                                          23619
                                          10#
                                           樓主| 發表時間 2022-8-13 16:55
                                          段正明、段正淳、段譽、段延慶
                                          吾有一物(不識大體)
                                          無頭無尾(不在外)

                                          無名無字(不在內)
                                          無背無面(不在中間)


                                          林震南、辟邪劍譜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林震南不練辟邪劍譜,但讓林平之必須取回,同時告誡不可偷看,為什么呢?大家
                                          (網絡)熱議這個問題,就象很多青城派的弟子在練習辟邪劍法,被勞德諾不知不覺看到……我看到,原來自已的眼睛就是勞德諾,自身卻是左冷禪派到岳不群門下盯哨把風的,我看到我的生死本來。

                                          鳩摩智(大輪明王)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正劍不邪,邪劍不正,
                                          只負汝金,不負汝命。
                                          作一個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累計簽到:417 天
                                          連續簽到:5 天

                                          336

                                          主題

                                          3170

                                          帖子

                                          2萬

                                          積分

                                          超級版主

                                          煙波釣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積分
                                          23619
                                          11#
                                           樓主| 發表時間 2022-8-17 12:25
                                          籃色標記文字皆自壇經法本
                                          或有更新,敬請關注!
                                          作一個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游客
                                          登錄后可快速發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北閣地攤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手機版|黑板報|小橋流水 ( 粵ICP備2022111527號) (粵工商備445100000015802號) (京公網安備44510202000028號)  

                                          GMT+8, 2022-12-19 03:36

                                          Powered by 521000.com © 2002-20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YSB体育